
預防地面師詐騙:從繼承未登記土地談資產保全與法律風險
隨著社會高齡化與不動產價值上升,台灣近年陸續爆發「地面師」的不動產詐騙案。這類詐騙往往鎖定長年未辦繼承登記的土地,透過偽造遺囑、相關文件、盜用身分甚至與人頭合作,企圖非法移轉財產所有權。對於許多尚未辦理繼承的家庭而言,這不只是財產安全問題,更是法律風險與家庭糾紛的導火線。

文/林坤毅地政士(恒立地政士事務所)
隨著社會高齡化與不動產價值上升,台灣近年陸續爆發「地面師」的不動產詐騙案(相關報導)。這類詐騙往往鎖定長年未辦繼承登記的土地,透過偽造遺囑、相關文件、盜用身分甚至與人頭合作,企圖非法移轉財產所有權。對於許多尚未辦理繼承的家庭而言,這不只是財產安全問題,更是法律風險與家庭糾紛的導火線。
本文將針對地面師詐騙手法、未辦理繼承登記土地的法律風險,以及三大預防機制進行說明,幫助您建立完整的資產保全防線。
一、地面師詐騙事件頻傳的社會背景
1.1 年輕世代處分繼承土地需求增加
近年由於人口外移與就業型態改變,許多年輕人不再願意持有位於鄉間或偏遠地區的繼承土地,希望將土地變現投入其他投資。但在準備處分時,往往才驚覺土地尚未完成繼承登記,甚至登記人早已過世多年,無法直接買賣或抵押。
這樣的狀況成為詐騙集團的機會點,利用政府公告資訊與地籍登記漏洞,對這類無人管理的土地進行偽造繼承、轉讓行為。
1.2 地面師詐騙行為手法分析
「地面師」並非正當的職業名稱,而是社會對於專門騙取土地的不法人士的戲稱。他們主要手法包括:
- 透過公告資訊尋找目標:根據《土地法》第73-1條,若土地繼承逾一年未登記,地方之地政事務所會公告提醒,成為詐騙集團的「目錄」來源。
- 偽造繼承文件與遺囑:利用人頭製作代筆遺囑,偽稱獨得土地繼承權,提交虛假文件辦理登記。
- 盜用身分進行移轉登記:冒用繼承人或以受遺贈人之身分,藉由地政士(代書)辦理過戶。
二、未辦繼承登記的法律風險
2.1 土地被公告後可能遭標售
根據《土地法》第73-1條規定:
土地若因繼承未辦登記逾一年,政府每年4月公告一次,並寄通知書提醒。若15年內仍未辦理,將移交國有財產署公開標售。
換句話說,只要祖先土地未繼承登記達15年,即便繼承人不知情,也可能面臨喪失不動產產權的風險。
2.2 民事糾紛與侵權損害賠償責任
若詐騙集團成功過戶,真正繼承人須透過訴訟途徑主張塗銷登記及返還所有物,但舉證難度高、訴訟費時。若房地遭轉售第三人,亦可能受限於「善意第三人」保護原則,產權恐無法取回。
2.3 稅負與登記費用增加
土地越晚辦理繼承,累積的地價稅、遺產稅滯納金與利息亦可能增加,對繼承人造成額外負擔。此外,實務上繼承登記涉及印花稅(有遺產分割協議時)、登記費與規費,早辦可避免金額積累與錯誤登記風險。
由安承幫您安心辦繼承
三、遏止詐騙的三大防範措施
3.1 預立遺囑與遺囑信託制度
A. 台灣遺囑的五種形式與風險比較
遺囑類型 | 是否易被偽造 | 法律效力 | 建議對象 |
---|---|---|---|
自書遺囑 | 中等 | 有效,但易爭議 | 有書寫能力者 |
代筆遺囑 | 高 | 有效,但易被偽造 | 不會書寫者 |
密封遺囑 | 高 | 難驗證真偽 | 私密性高者 |
口授遺囑 | 極高 | 緊急狀況才用 | 危急病人 |
公證遺囑 | 低 | 最具法律保障 | 高資產者 |
重點提醒:犯罪集團最常偽造的是代筆遺囑。選擇「公證遺囑」或「遺囑信託」,才能真正防範被冒名或偽造的風險。
延伸閱讀:【案例圖解】什麼是「遺囑信託」及「代筆遺囑」?5分鐘快速了解!
B. 遺囑信託的資產保全優勢
遺囑信託的優點主要體現在資產管理、分配彈性、風險控管與家庭和諧等多個層面:
- 預先規劃遺產分配,降低爭端
遺囑信託能在生前明確規劃遺產分配方式,指定受託人依照遺囑執行,能有效避免繼承人間因遺產分配產生糾紛,落實照顧遺族的心願。 - 保障弱勢繼承人與特定需求
可設計條件,例如繼承人年幼、身心障礙、或有揮霍傾向時,由專業受託人管理財產,按條件或定期給付,避免財產遭侵佔或短時間內揮霍一空。 - 資產管理專業且具獨立性
信託財產由受託人(如銀行或信託公司)專業管理,與受託人自有財產分開,具有法律上的獨立性,原則上不受受託人債務、破產等影響。 - 彈性安排給付方式
可依立遺囑人意願,設定資產分配的時間、方式(如定期給付、特定用途),例如僅用於教育、醫療、結婚等專款專用情境。 - 延伸財產掌控權
即使立遺囑人過世,透過信託條款仍能間接掌控財產的管理與分配,確保財富按照自身規劃傳承。 - 稅務與法律保障
遺囑信託可結合遺產稅、土地增值稅等規劃,部分情形下有助於合法節稅與降低財產移轉成本。 - 防止外部侵害
信託財產原則上不受強制執行,能有效防止債權人或其他外部勢力對遺產的侵害。 - 適用各類家庭結構
不論單身、再婚、特殊家庭、跨國家庭,皆可透過遺囑信託量身訂做財產分配方案。
總結表:遺囑信託主要優點
優點 | 說明 |
---|---|
降低繼承糾紛 | 由第三方管理,明確分配,減少家族爭執 |
保障弱勢繼承人 | 防止揮霍、侵佔,按條件給付 |
資產管理專業、獨立 | 受託人專業管理,信託財產獨立於受託人自身財產 |
彈性與專款專用 | 可設計分配條件、用途(如教育、醫療) |
延伸掌控權 | 死後仍能依遺願持續管理與分配財產 |
稅務與法律保障 | 有助於節稅與合法財產移轉 |
防止外部侵害 | 信託財產原則上不受強制執行 |
適用多元家庭結構 | 可依不同家庭需求量身訂做 |
綜上,遺囑信託結合了「遺囑」的分配功能與「信託」的管理優勢,是現代財富傳承與資產保全的重要工具。
由安承幫您安心辦繼承
3.2 地籍異動即時通報制度
自2016年起,內政部地政司推行「地籍異動即時通」服務,民眾可透過自然人憑證、地政資訊網線上申請。其功能包括:
- 異動即時通知:名下土地如有買賣、抵押、移轉、補發權狀等登記變動,系統將即時簡訊或E-mail通知。
- 防偽機制強化:一旦發現異常,可主動註銷印鑑證明並提起異議書。
辦理「地籍異動即時通」服務的方式主要有三種,且申請此服務是免費的,可讓您在名下不動產有登記異動時(如買賣、拍賣、贈與、抵押權設定等),即時收到簡訊或電子郵件通知,方便即時掌握產權變動情形:
- 臨櫃申請:
本人持身分證正本,至全國任一地政事務所辦理。若由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權人代辦,需附相關證明文件。不同縣市可跨所受理。 - 線上申請:
使用自然人憑證或工商憑證登入內政部地政司數位櫃臺,線上填寫申請資料並完成電子簽章後送出。此方式限管轄地所受理,不可跨區申請。 - 併土地登記案件申請:
在辦理不動產登記案件時,權利人或義務人可同時填寫申請書併案申請,適用於同一登記機關轄區內的不動產。
申請成功後,當您的土地或建物權利發生特定登記案件(如買賣、拍賣、贈與、信託、抵押權設定、查封、假扣押、判決移轉等)於「收件」及「異動完成」時,系統會透過簡訊或電子郵件通知您,讓您能即時得知產權異動狀況並及時因應。
申請時需準備的資料:
- 申請書(可於地政事務所取得或線上填寫)
- 身分證件(本人申請)或法定代理人/被授權人證明文件(代理申請時,授權書需經公證)
- 自然人憑證或工商憑證(線上申請時)
您可依所在地的地政事務所服務時間前往申請,或直接利用線上平台完成申請,享受即時通知的便民服務。
此制度等同資產「警報器」,對防堵地面師詐騙效果顯著。
3.3 儘早辦理繼承登記與分割
風險對比項目 | 未辦繼承登記 | 已辦繼承登記 |
---|---|---|
避免國產標售風險 | 高,15年後可能被拍賣 | 無風險 |
資產被冒名過戶機率 | 高,易遭詐騙集團鎖定 | 低,所有權已明確 |
可否出售或抵押 | 不可,需先完成登記 | 可,即時處分 |
是否需多方協調 | 是,需全體繼承人同意 | 可依遺囑或協議分割 |
後代是否知情 | 可能遺漏,風險延續 | 清楚列明產權歸屬 |
儘早辦理登記與分割,不僅防止資產失控,也可避免未來親族糾紛與訴訟風險。
四、高齡與少子化社會下的未來挑戰
4.1 遺產無人承接的潛在風險
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20%,成為全球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之一。當高齡長者去世無人繼承或子女不知情時,土地將成為無主財產,極易遭犯罪集團覬覦。
4.2 破碎家庭與遠距繼承障礙
許多家庭子女早已移居國外或北漂工作,對老家的土地不熟悉、不重視,導致遺產資產管理出現真空。地面師正是瞄準這樣的結構空缺。
五、結語:從法律與制度層面強化資產防護網
地面師詐騙事件並非單一個案,而是人口結構變化與法律空窗交錯下的必然結果。為保障個人與家族的財產安全,建議:
- 儘早完成繼承登記與分割,避免資產變成「無人地」
- 採用公證遺囑或遺囑信託,建立難以偽造的法律文件
- 主動開通「地籍異動即時通」,擁有土地防盜系統
不動產是許多家庭累積數代的心血,唯有從法律層面正視資產風險,才能真正守護下一代的未來。
如您家中仍有未辦繼承的土地或不確定產權情形,建議儘速諮詢地政士或律師進行清查,及早防堵潛在風險。
安承服務項目
- 代辦除戶申請(死亡登記)
- 代辦查詢被繼承人財產(遺產分析)
- 代理申報遺產稅
- 限定繼承(陳報遺產清冊)
- 拋棄繼承
- 遺產協議分割
- 遺產分割訴訟,協助繼承人爭取最佳且可接受的方案
- 繼承登記
- 輔助或監護宣告聲請
由安承幫您安心辦繼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