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典案例分享

預防地面師詐騙:從繼承未登記土地談資產保全與法律風險
隨著社會高齡化與不動產價值上升,台灣近年陸續爆發「地面師」的不動產詐騙案。這類詐騙往往鎖定長年未辦繼承登記的土地,透過偽造遺囑、相關文件、盜用身分甚至與人頭合作,企圖非法移轉財產所有權。對於許多尚未辦理繼承的家庭而言,這不只是財產安全問題,更是法律風險與家庭糾紛的導火線。

從蕭姓男子遺產拍賣案看「拋棄繼承」與「遺產管理」制度的法律實務與風險
2025年6月,宜蘭分署公告將拍賣位於新北市瑞芳區、蕭姓男子所遺留的逾8萬坪山坡地,引起社會高度關注。該地點緊鄰猴硐車站,風景優美、交通便利,但卻在其過世20年後因欠稅及民間債務而被法院拍賣。

肇事者死亡後,繼承與賠償怎麼處理?遺屬與被害人都該知道的法律程序
近日新北三峽發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,肇事者為一名高齡老翁,不幸的是,事故發生後不久,這位老翁也因病過世。隨著他的離世,事件不僅留下了被害家庭的悲痛,也讓法律上關於繼承與賠償的問題浮上檯面。對於肇事者的家屬來說,該不該繼承遺產?會不會因此背負鉅額債務?而對於被害人家屬來說,該如何保障自己應有的求償權益?

借名登記法律風險解析:從實務裁判談親屬間房產爭議的法律策略
在不動產交易及家庭財產安排實務中,親屬間「借名登記」行為極為常見。然此類安排若未事先明確約定、留存證據,極易於事後產生法律糾紛。最高法院近年判決多次強調:所有權與使用權應有清楚界定,訴訟提起尤其需注意法律審與事實審的差異。

【收養關係與繼承糾紛】法院駁回繼承遺產後終止收養聲請案:是收養目的未竟?還是繼承後想抽身?
在我國法律體系中,收養關係一旦成立,即產生如同親生親子般的權利義務關係。然而,若養父母過世後,養子女基於情感、家庭因素或財務考量,想要聲請終止收養,法院是否會輕易准許?本文透過一起實際案例,分析養子在繼承遺產後聲請終止收養關係卻遭法院駁回的判決,深入探討法律規範與公平性之間的平衡。

台南地產繼承案揭開法定程序爭議 遺囑程序瑕疵成敗關鍵
台南一名93歲母親留下遺囑,卻因法定方式瑕疵被判無效,5億元遺產分配驟變!法院認定即便遺願清楚,程序不符即視為無效,強調遺囑「形式重於內容」。此案提醒民眾,立遺囑務必合法完備,才能保障真正的遺願落實。

案例解析「死因贈與」與「遺贈」的差異
A與B在C過世後,向C的繼承人D提出一份贈與契約,主張C應該要將其名下的不動產贈與給A與B(此二人並非C的繼承人)。這份贈與契約的內容顯示C在生前與A、B達成協議,而協議將其所有的不動產贈與並轉讓給A與B,而在其中對於A、B也要求了應完成「家族墓建置」的條件和義務。由於C的繼承人D不願意履行該贈與契約,並對該贈與契約提出了質疑。遂A、B將D告上了法院......

配偶與部分子女被剝奪繼承權,未被剝奪繼承權與代位繼承之孫子女應繼分比例如何計算?
王先生之妻子A近年性情突變,從偶爾晚歸,演變離家未歸,二人多次爆發口角爭執;另長子B在外積欠賭債,曾向王先生借款未果,故長子B懷恨在心,亦多次與王先生有衝突。一日,王先生於與妻子A爭執過程中,身體突感不適、倒地不起,旋緊急送醫,雖挽回性命,然醫師評估王先生下半身癱瘓.....

手足爭家產,竟偽造父親遺囑,下場慘!
實務上常見繼承人們為爭奪遺產,無所不用其極,除了否認對方的繼承權、先行進行贈與、隱匿遺產、擅自在被繼承人生前處分財產等,偽造、變造遺囑的方式,以達到遺產分配上的不正確,亦是遺產繼承糾紛常見的態樣!